

石斑魚病毒防疫大突破,台灣水產養殖業新契機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陳俊榮教授、陳乃齊博士生研究助理以及成功大學生物科技所陳宗嶽教授等人,利用台灣光源(Taiwan Light Source, TLS)及日本春八同步加速器光源(SPring-8)進行跨國研究,耗時近五年首度解析出「石斑魚神經壞死病毒(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 GNNV)」的三維結構,並發現病毒表面密佈了「突出單元」(Protrusion Domain),成為全球第一個發現這個結構的研究團隊,研究成果登上國際知名期刊《PLoS病原體》(PLoS Phathogens)。 石斑魚神經壞死病毒透過眼睛及腦部感染魚的中樞神經 《同步加速器光源,讓病毒無所遁形》 台灣素有石斑魚養殖王國的美稱,每年石斑魚的產值超過80億台幣,名列世界第一,而產量年約2.5萬公噸,位居世界第二。然而,近年來卻經常爆發石斑魚病毒感染的疫情,只要有一隻石斑魚受到感染,整池魚就會在短時間大量死亡,造成養殖業重大損失。 這個研究首度發現,此病毒表面均勻密佈了60顆高對稱性的突出單元,每顆突出單元各由3個外鞘蛋白所組成,結構相


甚麼!!恐龍的牙齒居然有裝避震器?! ~同步加速器光源,再探侏儸紀奧秘~
國家同步輻射研中心的王俊杰博士、宋艷芳博士、江正誠先生,以及台灣大學宋聖榮教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科學研究所季強教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Robert Reisz教授、中興大學黃大一教授等人,利用「同步輻射穿透式X光顯微術」,首度發現肉食性恐龍牙齒的琺瑯質與象牙質中間,存在ㄧ層相對柔軟且佈滿微細孔洞的「冠牙本質層」,相當於避震器可以保護牙齒,避免撕裂骨肉時造成牙齒的瞬間斷裂。研究結果修正了過去對於原始爬蟲類牙齒結構的認知,登上國際知名期刊《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 《國際知名博物館投入研究》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與知名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台灣石尚博物館、中國北京自然博物館、加拿大翁大略皇家博物館、以及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合作,總共收集了15種牙齒,包含暴龍、特暴龍、鯊齒龍、棘龍、雙脊龍等肉食性恐龍,以及三角龍與鴨嘴龍等植食性恐龍牙齒。此外,還採樣了鱷魚祖先的近親—植龍,與現生的眼鏡凱門鱷牙齒來進行研究比對。 各類恐龍與鱷魚牙齒化石切片 有趣的是,眼鏡凱門鱷的牙齒是由台灣夜市攤販熱情提供。王俊杰表示,當初聽說桃園興仁花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