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啟次世代電子元件新視野,國輻中心發現新材料組合登國際頂尖期刊封面
由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國輻中心)魏德新研究員所主導的國際研究團隊,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藍彥文副教授、呂俊毅博士後研究員,以及德國彼得葛倫伯格研究中心(Peter Grünberg Institute)的Christian Tusche研究員,歷時兩年多,利用「台灣光源」(Taiwan Light Source, TLS)與義大利同步輻射光源(Elettra),對「鈷/二硫化鉬異質結構」進行特徵研究分析,發現了即便是在室溫下,此異質結構間的交互作用仍然可以在非晶相之磁性材料中誘發出常見於晶相結構之「自發磁異向性」,為磁異向性之起源與操控,開闢一個嶄新的視野。傑出研究成果於7月1日登上國際頂尖期刊《奈米視界》(Nanoscale Horizons),並獲選為期刊封面內頁。
目前全球已面臨傳統半導體材料的物理瓶頸,隨著半導體製程邁向3奈米,如何跨越電晶體微縮的物理極限,並趕上摩爾定律(Moore’s Law) 每兩年電晶體數目增加一倍的速度,成為半導體業亟欲發展的技術關鍵。而厚度僅原子等級的二維材料(2D Material),例如石墨烯(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