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輻中心恐龍研究,登上全球百大發現第12名!
<台灣之光,恐龍研究登上全球百大發現> 由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李耀昌副研究員帶領的國際研究團隊,歷經兩年研究,在1.95億年前雲南祿豐龍肋骨化石的微血管通道中,發現全球最老保存完整的膠原蛋白及赤鐵礦微粒聚晶(Hematite Microcrystals)。傑出的研究成果被《發現雜誌》(Discover)選為「2017年全球百大發現」的第12名,同時也是近年來台灣學者主導的成果(第一作者單位),首度登上《發現雜誌》全球百大發現的研究。 《發現雜誌》是由美國出版的自然科學雜誌,1980年由《時代雜誌》(Time)所推出,每期發行量近60萬本,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科普雜誌之一,專門報導全世界各科學領域的最新發現,包括了遺傳學、物理學、天文地理、古生物學、藥物治療等最頂尖的科學新知。而全球百大發現的排名,是依據全世界媒體報導率及各大網站搜尋率,來決定當年度前100名最熱門且最重要的科學新知。 <自創的實驗方法,發現全球最老保存完整的膠原蛋白> 有別於過去科學家將恐龍骨頭溶解後再萃取出膠原蛋白的破壞性檢測,李耀昌新創立了一套實驗方法,首度利用同步加速器光源以


抗癌再進擊! 國輻中心發現癌細胞誘發機制
<全球第一! 從結構生物學角度解出肝癌衍生生長因子誘發癌症的機制>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陳俊榮教授、陳俐穎博士生研究助理以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戴明泓教授等人,耗時近五年首度解析出「肝癌衍生生長因子」(Hepatoma-Derived Growth Factor,HDGF)結合基因的三維結構,成為全球第一個從結構生物學角度,發現肝癌衍生生長因子誘發癌症機制的研究團隊,研究成果於1月10日登上國際期刊《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 <從源頭阻止基因調控,直接抑制癌細胞生成> 肝癌衍生生長因子是一種不好的蛋白質,起初是在人類肝癌細胞中被發現,它能與基因結合並啟動基因調控的功能,讓正常細胞轉變成癌細胞。研究顯示它與十大癌症的誘發有密切關聯,包含了非小細胞肺癌、肝癌、乳癌、口腔癌、前列腺癌、胃癌、胰臟癌、食道癌以及卵巢癌等。 陳俊榮教授說,過去無法直接觀察到肝癌衍生生長因子的「基因結合反應區」,所以不瞭解癌症誘發的機制。這個研究利用台灣光子源(Taiwan Photon Source,TPS)首度解出人類肝癌衍生生長因子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