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發現! 細菌裝有排毒泵浦 能將抗生素排出菌體外以產生抗藥性
<傷寒沙門氏桿菌外膜蛋白質研究,成果登國際知名期刊>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陳俊榮教授及管泓翔博士後研究員等人,與馬來西亞理科大學合作進行跨國研究,耗時四年,運用蛋白質結晶學方法,利用台灣光源(Taiwan Light Source, TLS)及日本春八同步加速器光源(SPring-8),首度解析出傷寒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 Typhi)「外膜蛋白質ST50」的三維結構,並發現傷寒桿菌藉由ST50將抗生素排出菌體外以產生抗藥性的關鍵機制,研究成果登上國際知名期刊《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 傷寒為細菌引起的高傳染性腸道疾病,主要症狀為持續性高燒、腸胃炎,嚴重時會造成腸道穿孔、出血,甚至死亡。全球每年有超過2,100萬個病例,造成約20萬人死亡。亞洲地區以印尼、中國大陸、泰國、越南及菲律賓為傷寒盛行區,國人旅遊中國大陸與東南亞每年約900萬人次,境外感染的風險相對較高。 本研究首度發現,傷寒桿菌菌體表面佈有許多外膜蛋白質ST50,形成一個個類似圓柱狀的構造,貫穿細胞外膜,功能相當於「排毒泵浦」,能抽取已經進入菌體


TPS領先國際達標、超越500毫安培設計值
12月12日(星期六)下午5點是我國科學發展上歷史性的一刻,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台灣光子源(Taiwan Photon Source, TPS)加速器儲存電流超越500毫安培(mA)之設計值,達到520 mA,不僅可在明年開始提供全世界最亮的同步加速器光源給全國科技界使用,也為2015國際光年畫下完美的句點。 台灣光子源於2014年12月31日綻放出第一道光芒、儲存電流達到5 mA後,TPS加速器興建團隊繼續進行第一階段的試車工作,利用傳統的高頻共振腔於今年3月達到100 mA儲存電流的階段性目標。隨後歷經5個月的時間完成兩座強力心臟-超導高頻共振腔-的換裝及十座發光元件-插件磁鐵-的安裝與測試,並於9月開始進行第二階段的儲存環試車工作。在3個月的時間裡克服了重重的技術挑戰,在拚世界第一的目標下將士用命,終於在12月12日將TPS儲存電流推升到520 mA。自2010年2月動土典禮以來,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以不到5年的時間完成台灣光子源的興建、出光,並以不到1年的時間將儲存電流提升百倍、達到最高電流目標,是世界上近期建造完成的三座最先進30億電